社会实践之星(一)吴子昕——铭记历史,面向未来
时间:2015-10-11 17:19:35    点击次数:

暑假一开始,社会实践征程开启,我来到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,去追寻历史的脚步。

其实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,记忆中08年四川地震的时候,母亲带我来到南京避难。当时正是在逃难一样的心情之下参观了纪念馆。12岁的年纪,说大,还远没有懂事,说小,却已经能感受到这个地方的意义与价值。

当年便对这座女人抱着孩子的雕像记忆犹新。这是接近纪念馆之后第一个吸引人眼球的东西。这座雕像特别的大,之后依然有很多小雕像,为何这一座被特别放大呢?之后我查了这座雕像,叫做《家破人亡》。朱成山说“孩子是母亲的希望,没有了孩子就没有了希望。”以此来表达无数母亲的悲痛与绝望。而孩子不仅是母亲的希望,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,被屠杀的孩子,象征着的正是我们的祖国被屠杀的未来!

这样想来,便越发沉重了。

展馆门口立了一个大大的牌子,写了“禁止摄影摄像”,故我放下了手机,准备带着严肃的心情重游几十年前的南京。但是事实上进入了展馆才发现,依然有很多人在拍照,不仅有拍展品的,更有自拍的。觉得有一点不舒服。但是这只是个别,大部分人都很认真地在研读着墙上桌上的历史资料,场馆中没有人大声喧哗。

无数的历史画卷展开在我的眼前。战火纷飞的岁月,家破人亡的惨剧,血腥屠杀的始末……一切的一切,在走过一面面载满历史的灰墙的时候,都一幕幕在我心中重现。

想起七年前的我,其实那个时候对这些文字性的东西还没有什么意识,也没多少耐心去看。但是,在我的脑海中清晰地记得我来过这里,是因为有记忆特别深刻的几个画面。

在我向里面走去的时候,走到一堵墙的面前,墙上写着大大的“300,000”的字样。这是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。当初还很年幼的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,将这个数字深深刻在了脑海里。30万人,30万鲜活的生命。这里面有年过花甲的老人,有不满周岁的婴儿;有年轻力壮的小伙儿,有貌美活泼的少女。有父亲,有母亲,有孩子。有多少幸存者的亲人,又有多少满门丧生的家庭。然而,他们都是这场灾难的受害者。

再向里走,是一个黑暗的房间,无数的蜡烛燃烧着摆放在道路两旁。这些黑暗中燃烧的蜡烛仿佛是一个个生命之火,在黑暗中闪烁着粼粼微光。这个房间寂静如死,每一个进入这里的人都用力屏住了呼吸,生怕惊扰了这些脆弱的火焰和悲伤的灵魂。

再走,有一堵墙上闪烁着许多黑白的旧照片,我想那一定是已知的遇难者的照片。再之后有一面照片墙。无数遇难者生前的笑容印在墙上,而如今,那笑容早已落满灰尘。照片墙,名单墙,看在眼里都留下了很大的震撼,然而还有许许多多遇难者,根本尸骨无存,无从查证他们的姓名与来历,更别说照片和亲人。在生死面前,我们果然是很渺小的,生命,也是真的非常脆弱。

展馆信息量太大,人数又太多,我没有办法一个字一个字读完那些资料,也不敢说对南京大屠杀有多么深的了解。但是心中的震撼却一点不少。

我们所能做到的其实不是改变他人,而是改变我们自己。铭记历史,面向未来。我们该做的就是铭记这段悲惨的过往,然后壮大我们的祖国。只有强者才有选择的权利,才可以选择不被他国欺辱,也不去欺辱他国。